重阳日赐宴曲江亭,赋六韵诗用清字
李适 〔唐代〕
早衣对庭燎,躬化勤意诚。时此万机暇,适与佳节并。
曲池洁寒流,芳菊舒金英。乾坤爽气满,台殿秋光清。
朝野庆年丰,高会多欢声。永怀无荒戒,良士同斯情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译文及注释
李适
免税 唐德宗李适曾在一个叫辛店的地方打猎时,来到农民赵光奇的家中,李适问:“百姓们生活的高兴吗?”赵光奇回答说:“不高兴。” 李适说:“今年庄稼获得了丰收,你们为什么不高兴呢?” 赵光奇回答道:“国家的诏令不守信用。前边说的是除两税以外不再有其他徭役,现在除了两税之外的各种强迫收费比两税还要多很多。后来又说这是和籴,实际上..► 18篇诗文 ► 0条名句
方著作画竹
方干〔唐代〕
叠叶与高节,俱从毫末生。流传千古誉,研炼十年情。向月本无影,临风疑有声。吾家钓台畔,似此两三茎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杨柳枝·馆娃宫外邺城西
温庭筠〔唐代〕
馆娃宫外邺城西,远映征帆近拂堤。系得王孙归意切,不关芳草绿萋萋。
译文
注释
馆娃宫外邺(yè)城西,远映征帆近拂堤(dī)。
馆娃宫:春秋时吴国宫名。此宫旧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灵岩山上。邺城:三国曹操作魏王时的都城,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,曹操曾筑铜雀台在此。远映征帆:指馆娃宫外之柳,宫南即太湖,故云。近拂堤:指铜雀台之柳。堤,指魏王堤。
系得王孙归意切,不关芳草绿萋(qī)萋。
系:连结,拴着。王孙:贵族的后裔,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。古时也表示对青年人的敬称。不关:不相关。一作“不同”。芳草:一作“春草”。
参考资料:
1、 唐圭璋 等.唐宋词鉴赏辞典(唐·五代·北宋)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8:58-59
2、 邱美琼 胡建次.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54-55
3、 刘学锴.温庭筠诗词选.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1:159-161
译文注释
馆娃宫外邺(yè)城西,远映征帆近拂堤(dī)。
馆娃宫外,邺城西面,都是杨柳依依。远方柳影辉映征帆,近处柳丝轻拂长堤。
馆娃宫:春秋时吴国宫名。此宫旧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灵岩山上。邺城:三国曹操作魏王时的都城,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,曹操曾筑铜雀台在此。远映征帆:指馆娃宫外之柳,宫南即太湖,故云。近拂堤:指铜雀台之柳。堤,指魏王堤。
系得王孙归意切,不关芳草绿萋(qī)萋。
杨柳依依,牵系远游的人思归之心甚切。这思归之心,并非那春草萋萋所引起。
系:连结,拴着。王孙:贵族的后裔,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。古时也表示对青年人的敬称。不关:不相关。一作“不同”。芳草:一作“春草”。
参考资料:
1、 唐圭璋 等.唐宋词鉴赏辞典(唐·五代·北宋)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8:58-59
2、 邱美琼 胡建次.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54-55
3、 刘学锴.温庭筠诗词选.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1:159-161
赏析
这首词写思妇望着柳条而产生的纷繁思绪。“馆娃宫外邺城西,远映征帆近拂堤。”首句写柳树所在之地,“馆娃”和“邺城”,都是古时与美女有关的地方,西施曾居于馆娃宫中;邺城有铜雀台,杜牧《赤壁》诗有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之句,曹操姬妾歌女,都住在此地。这里用这两个地名,不仅使人想见其树,更想见住在那里的美人。树与人暗自映衬,柳的娇美自在不言中,并含有思妇以美人自况之意。越觉己美,春思愈切,于是举目眺望,所见只是远近垂柳,拂堤映帆。次句写江岸之柳沐浴春风,飘拂多姿,思妇由征帆而想起远去的征人。“馆娃”和“邺城”,一南一北,构成跨度很大的空间,配合着流水征帆、大堤杨柳,构成一幅广阔渺远的离别图。而“馆娃宫外”与“邺城西”、“远映征帆”与“近拂堤”,句中自对,则 又构成一种回旋荡漾的语调,渲染了一种别情依依的气氛。
“系得王孙归意切,不关芳草绿萋萋”二句,是思妇由柳条而产生的奇异想象:芳草可以使游子怀乡,柳条虽不是芳草,然而它也像芳草一样碧绿,而且还有袅袅长丝,它足以牵住远游的人儿,使他思归更切。这种意境是很新颖的。但上文既然说杨柳拂堤,枝条无疑是既柔且长,用它来系住游子的心意,又是一种很合理的推想。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,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折柳相赠,正是为了加强对方对于己方的系念。有这种习俗,又加上柳枝形态在人心理上所唤起的感受,就让人觉得 柳枝似乎真有此神通,能系住归心了。由此在趁势推进一层:“王孙游兮归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,作者巧妙地借此说芳草没有能耐,反衬出柳枝神通之广大。
这首词不仅扣住《杨柳枝》这个词调咏杨柳,而且加以生发,决不沾滞在题上。词中的杨柳,实际上是系住游子归意的女子的化身。词中处处有伊人的倩影,但笔笔都只写杨柳;写杨柳亦只从空际盘旋,传其神韵,这是词写得很成功的地方。
庐山桂
白居易〔唐代〕
偃蹇月中桂,结根依青天。天风绕月起,吹子下人间。飘零委何处,乃落匡庐山。生为石上桂,叶如剪碧鲜。枝干日长大,根荄日牢坚。不归天上月,空老山中年。庐山去咸阳,道里三四千。无人为移植,得入上林园。不及红花树,长栽温室前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新沙
陆龟蒙〔唐代〕
渤澥声中涨小堤,官家知后海鸥知。蓬莱有路教人到,应亦年年税紫芝。
译文
注释
渤(bó)澥(xiè)声中涨小堤(dī),官家知后海鸥知。
渤澥:渤海的别称,一本直作“渤海”。另说渤澥为象声词,海潮声;第三解为海的别支。官家:旧指官府,朝廷。
蓬莱有路教人到,应亦年年税(shuì)紫芝。
蓬莱: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之一。紫芝:神话中的仙草,紫色灵芝。
参考资料:
1、 马鞍山中华经典诵读编委会.马鞍山市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.合肥:安徽文艺出版社,2011:17
2、 吴昌恒 等.古今汉语实用词典.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9:356
译文注释
渤(bó)澥(xiè)声中涨小堤(dī),官家知后海鸥知。
在偏僻的渤海湾,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,终于淤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。海鸥终日在海面上盘旋飞翔,可是最先发现这块沙洲的却是官府。
渤澥:渤海的别称,一本直作“渤海”。另说渤澥为象声词,海潮声;第三解为海的别支。官家:旧指官府,朝廷。
蓬莱有路教人到,应亦年年税(shuì)紫芝。
如果蓬莱仙岛能有路可通的话,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向神仙们征收紫芝税。
蓬莱: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之一。紫芝:神话中的仙草,紫色灵芝。
参考资料:
1、 马鞍山中华经典诵读编委会.马鞍山市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.合肥:安徽文艺出版社,2011:17
2、 吴昌恒 等.古今汉语实用词典.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9:356
赏析
陆龟蒙是晚唐擅长讽刺诗和讽刺小品的能手,《新沙》为其讽刺诗的代表作。这首诗通过官府对海边新淤沙地征税所引起的新奇想象的描写,尖锐地讽刺了当时官府横征暴敛的贪得无厌,无所不至。在写作技巧上饶有特色。
此诗从立意到构思,从遣词到造句,都把极度的夸张和强烈的讽刺作为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有力武器。
讽刺属于喜剧的范畴,用鲁迅的话说,就是要“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”,也就是对“公然的,也是常见的,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”那些“可笑,可鄙,甚而至于可恶”的事物,“有意的偏要提出”,给以嘲讽和鞭挞。讽刺的本领在于巧妙地运用“精炼的,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”,抓住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,诉之于可笑的形象,通过貌似出乎常情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描述,表现出隐而未显的客观事物的真相,从而收到引人发笑、发人深思的喜剧效果。这首《新沙》就是将封建吏治那黑暗的“无价值的”一角“撕破给人看”的。
开头二句“渤澥声中涨小堤,官家知后海鸥知”,这是极度夸张的笔墨,这夸张既匪夷所思,却又那样合乎情理。海鸥是大海及海滨变化信息的知情者,他们世世代代繁衍、生息在这一带水土之上,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,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;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。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“官家”,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。对于实际生活来说,官家不可能先海鸥而知新沙,这样描写就是夸张的;但从对象的本质——官府搜刮地皮,无所不至,贪婪成性方面来说,它又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的。这两句的夸张和讽刺之处还在于:一堤新沙刚现,老百姓们还未踏足其上,更无什么收成可言,官府就对它敲响了征税的如意算盘。官府的这一心理是特别可笑的,讽刺也特别深刻。
诗的三、四句“蓬莱有路教人到,亦应年年税紫芝”,则把夸张与假想揉为一体,从虚拟的画面中进一层镂刻官府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的贪婪本性。蓬莱仙山本为神仙所居的极乐去处,其间既无尘世之争,更无苛捐杂税之扰。但官府并非不想到仙境中以掠取其间的奇珍异宝,而只是由于蓬莱“烟涛微茫信难求”、无路可通罢了。这里,假设的画面是可笑的,似乎纯属荒唐悠谬之谈,但在这荒唐悠谬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──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,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,从本质上揭示了官府心灵最深处的秘密,从中也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美好心灵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