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宇文虞
周繇 〔唐代〕
此别欲何往,未言归故林。行车新岁近,落日乱山深。
野店寒无客,风巢动有禽。潜知经目事,大半是愁吟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译文及注释
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
李白〔唐代〕
西羌延国讨,白起佐军威。剑决浮云气,弓弯明月辉。马行边草绿,旌卷曙霜飞。抗手凛相顾,寒风生铁衣。
译文
注释
西羌(qiāng)延国讨,白起佐军威。
西羌:汉朝人对羌人的泛称,唐朝又概指吐蕃为西羌。延:请,此意为招引。国:唐王朝。白起:战国秦之名将,曾为秦始皇攻占六国统一天下立下战功。这里借指白利。
剑决浮云气,弓弯明月辉。
决:断。
马行边草绿,旌(jīng)卷曙(shǔ)霜飞。
抗手凛(lǐn)相顾,寒风生铁衣。
抗手:举手拜别。凛:凛然,敬畏之貌。铁衣:铠甲。
参考资料:
1、 胡大浚主编.唐代边塞诗选注:甘肃教育出版社,1990.08:115
2、 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617-618
译文注释
西羌(qiāng)延国讨,白起佐军威。
吐蕃将要受到我大唐帝国的征讨,您这白起将军的后代也为助军威奔赴战场。
西羌:汉朝人对羌人的泛称,唐朝又概指吐蕃为西羌。延:请,此意为招引。国:唐王朝。白起:战国秦之名将,曾为秦始皇攻占六国统一天下立下战功。这里借指白利。
剑决浮云气,弓弯明月辉。
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,拉满明月之弓,箭镞闪看凛烈的光芒。
决:断。
马行边草绿,旌(jīng)卷曙(shǔ)霜飞。
战马驰骋在边塞的原野上,旌旗在霜晨中飘扬。
抗手凛(lǐn)相顾,寒风生铁衣。
当将士们招手相看时,铠甲上已是结满了厚目的寒霜。
抗手:举手拜别。凛:凛然,敬畏之貌。铁衣:铠甲。
参考资料:
1、 胡大浚主编.唐代边塞诗选注:甘肃教育出版社,1990.08:115
2、 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617-618
赏析
“西羌延国讨,白起佐军威”这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,描绘出一幅西羌叛乱招引大唐国征讨、白利将军奔赴战场助军威的景致。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,烘托气氛,点明题旨,升华主题,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“剑决浮云气,弓弯明月辉”这两句以剑、弓显示白利威武的气势:挥动宝剑,使空中云气为之消散,弯弓如满月,似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。诗中“剑决”“弓弯”富有烘云托月之意,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、志兴翻飞的气度。侧面夸赞白起将军后代的白利将军武艺高强、万夫不挡之勇。
“马行边草绿,旌卷曙霜飞”这两句是诗人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:战马在边塞中驰骋、旌旗在寒霜中飞卷。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,但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、扬眉剑出鞘的神情、鲜明生动的形象,都洋溢着李白的浪漫风采,寄托了李白的沉阔情怀。
“抗手凛相顾,寒风生铁衣”描绘一幅将士们举手凛然拜别、寒霜照铁衣的离别图景。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,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。如果说伤别诉情诗是李白热爱人民的必然,那么饯行述怀诗则是李白兼济天下、富安万民理想之结果。
云、风、雷、电,天、海、月、涛,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。凌、挥、飞、吼,奔、卷、横、啸是李白最爱入诗的动词。此诗借用“云”、“月”、“风”、“卷”、“飞”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,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、迅猛阔大、不可一世的气势,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。
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,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。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威武飒爽的风姿,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,这样来写送别,生面别开。
送皇甫冉往安宜
李嘉祐〔唐代〕
江皋尽日唯烟水,君向白田何日归。楚地蒹葭连海迥,隋朝杨柳映堤稀。津楼故市无行客,山馆荒城闭落晖。若问行人与征战,使君双泪定沾衣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送客一归襄阳二归浔阳
韩翃〔唐代〕
南驱匹马会心期,东望扁舟惬梦思。熨斗山前春色早,香炉峰顶暮烟时。空林欲访庞居士,古寺应怀远法师。两地由来堪取兴,三贤他日幸留诗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漳亭驿小樱桃
韦庄〔唐代〕
当年此树正花开,五马仙郎载酒来。李白已亡工部死,何人堪伴玉山颓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宴柏台
陈翊〔唐代〕
华台陈桂席,密榭宴清真。柏叶犹霜气,桃花似汉津。青尊照深夕,绿绮映芳春。欲忆相逢后,无言岭海人。
译文
注释
译文注释
赏析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