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析 注释 译文

汾阴行

李峤 〔唐代〕

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,汾阴后土亲祭祀。

斋宫宿寝设储供,撞钟鸣鼓树羽旂。汉家五叶才且雄,宾延万灵朝九戎。
柏梁赋诗高宴罢,诏书法驾幸河东。河东太守亲扫除,奉迎至尊导鸾舆。
五营夹道列容卫,三河纵观空里闾。回旌驻跸降灵场,焚香奠醑邀百祥。
金鼎发色正焜煌,灵祗炜烨摅景光。埋玉陈牲礼神毕,举麾上马乘舆出。
彼汾之曲嘉可游,木兰为楫桂为舟。櫂歌微吟彩鹢浮,箫鼓哀鸣白云秋。
欢娱宴洽赐群后,家家复除户牛酒。声明动天乐无有,千秋万岁南山寿。
自从天子向秦关,玉辇金车不复还。珠帘羽扇长寂寞,鼎湖龙髯安可攀。
千龄人事一朝空,四海为家此路穷。豪雄意气今何在,坛场宫馆尽蒿蓬。
路逢故老长叹息,世事回环不可测。昔时青楼对歌舞,今日黄埃聚荆棘。
山川满目泪沾衣,富贵荣华能几时?不见只今汾水上,唯有年年秋雁飞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注释

赏析

  到了武帝,更是雄图大展,天下太平。他筑柏梁台,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。就在这次盛宴之后,他又下诏巡幸河东。可见,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。接着,诗仍以四句为一节,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;百姓倾城而出,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;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,等等。至此,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。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,用“埋玉陈牲礼神毕,举麾上马乘舆出”两句承上启下,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。接着,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,写得富丽堂皇,极恣酣玩赏之乐。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。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,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。因此,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,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。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,达到了最高潮,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。

  从“自从天子向秦关”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。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,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。

  “秦关”,指函谷关。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,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,但还是命归黄泉。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,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、青楼歌舞,化为蒿莱蓬草、黄埃荆棘,渲染世事翻覆,盛衰无常,使人无限伤感。特别是最后四句,由汾阴的古今盛衰,总结出“富贵荣华能几时”的一般议论,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,发人深省,具有启示性。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,不禁凄然涕下,并说:“峤真才子也。”

  李峤的《汾阴行》,既含有“四杰”歌行的遗风,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。文辞华丽,讲究藻饰,多用偶句,基本上以四句一节,逐层铺叙,脉络清晰,这些都受了“初唐体”的明显影响。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,主要采用单向发展,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,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、全方位的赋写,显出一种转折倏忽、以跌宕顿挫的特点,与“四杰体”七古以圆美流转,音韵婉畅有所不同。还有,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,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,比起“四杰体”七古的“曲终奏雅”,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,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,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。

李峤

李峤

  折叠梦得双笔   李峤幼时曾梦到一个神人送给他两支笔,从此学业大进,终成一代文豪。 后世遂用"双笔"比喻文才出众。   折叠见义勇为   李峤与张德裕、刘宪一同复核狄仁杰谋反案。张德裕与刘宪慑于来俊臣淫威,明知是冤案,却不敢如实上奏。李峤道:"孔子曰:'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'我岂能明知狄公负冤却不为他申明冤屈。"他上奏为狄仁杰..► 155篇诗文 ► 0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赏析 注释 译文

腊后岁前遇景咏意

白居易〔唐代〕

海梅半白柳微黄,冻水初融日欲长。度腊都无苦霜霰,迎春先有好风光。郡中起晚听衙鼓,城上行慵倚女墙。公事渐闲身且健,使君殊未厌馀杭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

杜甫〔唐代〕

将老忧贫窭,筋力岂能及。征途乃侵星,得使诸病入。鄙人寡道气,在困无独立。俶装逐徒旅,达曙凌险涩。寒日出雾迟,清江转山急。仆夫行不进,驽马若维絷。汀洲稍疏散,风景开怏悒。空慰所尚怀,终非曩游集。衰颜偶一破,胜事难屡挹。茫然阮籍途,更洒杨朱泣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东风二章

欧阳詹〔唐代〕

东风叶时,匪沃匪飘。莫雪凝川,莫阴沍郊。朝不徯夕乃销,东风之行地上兮。上德临慝,匪戮匪枭。莫暴在野,莫丑在阶。以踣以歼,夕不徯朝。陇西公来浚都兮。东风叶时,匪凿匪穮。莫蛰在泉,莫枯在条。宵不徯晨乃繇。东风之行地上兮。上德为政,匪食匪招。莫顾于家,莫流于辽。以饱以回,晨不徯宵。陇西公来浚都兮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十离诗。镜离台

薛涛〔唐代〕

铸泻黄金镜始开,初生三五月裴回。为遭无限尘蒙蔽,不得华堂上玉台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端居感怀

韦应物〔唐代〕

沈沈积素抱,婉婉属之子。永日独无言,忽惊振衣起。方如在帏室,复悟永终已。稚子伤恩绝,盛时若流水。暄凉同寡趣,朗晦俱无理。寂性常喻人,滞情今在己。空房欲云暮,巢燕亦来止。夏木遽成阴,绿苔谁复履。感至竟何方,幽独长如此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