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析 注释 译文

人之初

王应麟 〔宋代〕

人之初,性本善。
性相近,习相远。
苟不教,性乃迁。
教之道,贵以专。

子不学,非所宜。
幼不学,老何为。
玉不琢,不成器。
人不学,不知义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人出生之初,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。
天性也都相差不多,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,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。
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,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。
为了使人不变坏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。

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,是很不应该的。
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,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,又无知识,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。
玉不打磨雕刻,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。
人若是不学习,就不懂得礼仪,不能成才。

 

注释

初:开始,开头。
性:性格,本性。
习:习惯,习性。
苟:如果;假使。
教:教育,指导。
迁:改变。
专:专心致志。
宜:合适,应该。
幼:年幼,小时候。
琢:雕琢。
器:器物,这里指成才。
义:古同“仪”。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。

赏析

  《人之初》课文告诉我们人的最初禀性都是善良的,但因后天的原因而形成了差距的道理。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。苟不教,性乃迁,教之道,贵以专”。这一节主要告诉了我们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。“子不学,非所宜,幼不学,老何为?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”。这一节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,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好好学习,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。

  本课讲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,只有后天教育的及时和方法正确,孩子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。

《三字经》的作者是宋末元初的王应麟。他生逢朝政混乱的南宋末年,举进士后发愤读书,立志成为高官,以博学宏辞科(宋代很少有人能考上的困难科目)自见,学术成就很高。受奸相贾似道排挤,虽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,却难有政治建树。

王应麟

王应麟

  王应麟有一点小病,但他没把它当回事。元成宗元贞二年(1296)到了六月,庆元天气进入酷暑时段,王应麟身体越来越难以支撑。六月十二日,这位老人走完了他的人生,寿终正寝于家中,享年74岁。墓志铭是王应麟生前预先写好的,称《浚仪遗民自志》,其铭曰:“学古而迂,志壹而愚。其仕其止,如偓如图。不足称于遗老,庶几乎守隅从先人,战兢免夫!”在元..► 1篇诗文 ► 0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赏析 注释 译文

王孙信(调陈萃叟)

辛弃疾〔宋代〕

有得许多泪。又闲却、许多鸳被。枕头儿、放处都不是。旧家时、怎生睡。更也没书来,那堪被、雁儿调戏。道无书、却有书中意。排几个、人人字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临江仙·离果州作

陆游〔宋代〕

鸠雨催成新绿,燕泥收尽残红。春光还与美人同。论心空眷眷,分袂却匆匆。只道真情易写,那知怨句难工。水流云散各西东。半廊花院月,一帽柳桥风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东坡引

辛弃疾〔宋代〕

玉纤弹旧怨。还敲绣屏面。清歌目送西风雁。雁行吹字断。雁行吹字断。夜深拜月,琐窗西畔。但桂影、空阶满。翠帏自掩无人见。罗衣宽一半。罗衣宽一半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和沈子寿还朝天集之韵

杨万里〔宋代〕

愁城不著狂诗客,径超天外华胥国。苦海惟愁热恼人,别有月中水精域。浣花一老已九京,何人再筑五言城。竹斋衣钵传锦里,咄咄云烟飞落纸。胸中磊磈有馀地,语下飘萧无俗气。诗坛笔阵制中权,势如常山看率然。观者堵墙颜色沮,惊闻柘弹金盘句。老夫性癖耽此趣,被渠夜半赤手取。重阳过了元不知,犹有黄花三两枝。
赏析 注释 译文

渔家傲(湖州幕官作舫室)

辛弃疾〔宋代〕

风月小斋模画舫。绿窗朱户江湖样。酒是短桡歌是桨。和情放。醉乡稳到无风浪。自有拍浮千斛酿。从教日日蒲桃涨。门外独醒人也访。同俯仰。赏心却在鸱夷上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