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及注释
译文
人出生之初,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。
天性也都相差不多,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,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。
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,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。
为了使人不变坏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。
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,是很不应该的。
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,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,又无知识,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。
玉不打磨雕刻,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。
人若是不学习,就不懂得礼仪,不能成才。
注释
初:开始,开头。
性:性格,本性。
习:习惯,习性。
苟:如果;假使。
教:教育,指导。
迁:改变。
专:专心致志。
宜:合适,应该。
幼:年幼,小时候。
琢:雕琢。
器:器物,这里指成才。
义:古同“仪”。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。
赏析
《人之初》课文告诉我们人的最初禀性都是善良的,但因后天的原因而形成了差距的道理。
“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。苟不教,性乃迁,教之道,贵以专”。这一节主要告诉了我们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。“子不学,非所宜,幼不学,老何为?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”。这一节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,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好好学习,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。
本课讲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,只有后天教育的及时和方法正确,孩子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。
《三字经》的作者是宋末元初的王应麟。他生逢朝政混乱的南宋末年,举进士后发愤读书,立志成为高官,以博学宏辞科(宋代很少有人能考上的困难科目)自见,学术成就很高。受奸相贾似道排挤,虽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,却难有政治建树。
猜您喜欢



愁城不著狂诗客,径超天外华胥国。苦海惟愁热恼人,别有月中水精域。浣花一老已九京,何人再筑五言城。竹斋衣钵传锦里,咄咄云烟飞落纸。胸中磊磈有馀地,语下飘萧无俗气。诗坛笔阵制中权,势如常山看率然。观者堵墙颜色沮,惊闻柘弹金盘句。老夫性癖耽此趣,被渠夜半赤手取。重阳过了元不知,犹有黄花三两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