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及注释
赏析



译文
注释
楚人有鬻(yù)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 吾盾之坚 , 物莫能陷也 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 吾矛之利 , 于物无不陷也 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 ?” 其人弗能应也 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
矛: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,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、阔叶、长叶、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。盾:盾牌,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。誉:赞誉,夸耀。曰:说,讲。吾:我。陷:穿透、刺穿的意思 。或:有人。以:使用;用。子:您,对人的尊称。何如:怎么样。应:回答。利:锋利,锐利。其:助词。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。弗能:不能。之:的。鬻:卖。者:...的人。莫:没有什。夫“用在首句,引起议论。
译文注释
楚人有鬻(yù)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 吾盾之坚 , 物莫能陷也 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 吾矛之利 , 于物无不陷也 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 ?” 其人弗能应也 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
有一个楚国人,既卖盾又卖矛。他夸耀自己的盾,说:“我的盾坚固无比,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。”又夸耀自己的矛,说:“我的矛锋利极了,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。”有人问他:“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,结果会怎么样呢?”那人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。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,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。
矛: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,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、阔叶、长叶、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。盾:盾牌,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。誉:赞誉,夸耀。曰:说,讲。吾:我。陷:穿透、刺穿的意思 。或:有人。以:使用;用。子:您,对人的尊称。何如:怎么样。应:回答。利:锋利,锐利。其:助词。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。弗能:不能。之:的。鬻:卖。者:...的人。莫:没有什。夫“用在首句,引起议论。
赏析



译文
注释
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(rèn)。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
太行山: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。王屋山: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。方:指面积。仞:古代长度单位,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。冀州:古地名,包括现在河北省,山西省,河南省黄河以北,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。河阳:黄河北岸。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,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。
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惩(chéng)山北之塞(sè),出入之迂(yū)也。聚室而谋曰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”杂然相许。其妻献疑曰:“以君之力,曾(zēng)不能损魁(kuí)父之丘,如太行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杂曰:“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”遂率子孙荷(hè)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(jī)畚(běn)运于渤海之尾。邻人京城氏之孀(shuāng)妻有遗男,始龀(chèn)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
且:副词,将近。面山而居:面对着山居住。惩:戒,这里是“苦于为......所苦”的意思。塞:阻塞。迂:曲折绕远。聚室而谋:集合全家来商量。室,家。汝:你。这里做复数看,为“你们”的意思。毕力平险: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。指通豫南: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。指,直。豫州,古地名,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。汉阴:汉,就是汉水;阴,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。献疑:提出疑问。以:凭借。杂然相许:纷纷表示赞成。杂然,纷纷的样子。许,赞同。损::削减。曾:副词,加强否定语气,可译为“连……也……”,常与“不”连用。魁父: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,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。魁。丘:土堆。置:安放。且:况且。焉:疑问代词,哪里。荷:扛的意思。夫:成年男子。箕畚:簸箕,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。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。孀:孀妻,寡妇。遗男:遗孤,单亲孤儿,遗腹子。龀:儿童换牙齿,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。这里始龀表示年龄,约七八岁。龀,换牙。寒暑易节:冬夏换季,指一年的时间。易,交换。节,季节。始一反焉:才往返一次。反,通“返”往返。焉,语气助词。
河曲智叟(sǒu)笑而止之曰:“甚矣,汝之不惠。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北山愚公长息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(zēng)不若孀(shuāng)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无穷匮(kuì)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河曲智叟亡(wú)以应。
河曲:古地名,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。叟:老头。惠:同“慧”,聪明;不惠,指愚蠢。其:在“如……何”前面加强反问语气。长息:长叹。一毛:一草一木,地面所生的草木,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。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:你思想顽固,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。彻,通。匮:竭尽的意思。虽我之死:即使我死了。虽,即使。之,用在主谓之间,无实意。苦:愁。以应:没有话来回答。亡,通“无”。
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(cuò)朔东,一厝雍(yōng)南。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。
操蛇之神:神话中的山神,手里拿着蛇,所以叫操蛇之神。操,持。惧其不已:怕他不停地干下去。其,愚公。已,停止。帝:神话中的天帝。感其诚:被他的诚心所感动。感,被……感动。夸娥氏: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。负:背。厝:同“措”,放置。朔东:就是朔方以东地区,指山西省的东部。雍:就是雍州,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。陇断:即垄断,山冈高地列子: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,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。关于这部书,有两种说法: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;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,没有定论。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。
参考资料:
译文注释
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(rèn)。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
太行、王屋两座山,纵横七百里,高七八千丈,本来在冀州南边,黄河北岸的北边。
太行山: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。王屋山: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。方:指面积。仞:古代长度单位,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。冀州:古地名,包括现在河北省,山西省,河南省黄河以北,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。河阳:黄河北岸。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,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。
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惩(chéng)山北之塞(sè),出入之迂(yū)也。聚室而谋曰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”杂然相许。其妻献疑曰:“以君之力,曾(zēng)不能损魁(kuí)父之丘,如太行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杂曰:“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”遂率子孙荷(hè)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(jī)畚(běn)运于渤海之尾。邻人京城氏之孀(shuāng)妻有遗男,始龀(chèn)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
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,年龄将近九十岁了,面对着山居住。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,出入都要曲折绕远,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:“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,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,到达汉水南岸,好吗?”大家纷纷表示赞同。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:“凭你的力气,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,能把太行、王屋怎么样呢?再说,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?”众人说:“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,隐土的北边。”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,凿石头,挖土,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。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,刚刚换牙的年纪,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。冬夏换季,才能往返一次。
且:副词,将近。面山而居:面对着山居住。惩:戒,这里是“苦于为......所苦”的意思。塞:阻塞。迂:曲折绕远。聚室而谋:集合全家来商量。室,家。汝:你。这里做复数看,为“你们”的意思。毕力平险: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。指通豫南: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。指,直。豫州,古地名,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。汉阴:汉,就是汉水;阴,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。献疑:提出疑问。以:凭借。杂然相许:纷纷表示赞成。杂然,纷纷的样子。许,赞同。损::削减。曾:副词,加强否定语气,可译为“连……也……”,常与“不”连用。魁父: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,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。魁。丘:土堆。置:安放。且:况且。焉:疑问代词,哪里。荷:扛的意思。夫:成年男子。箕畚:簸箕,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。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。孀:孀妻,寡妇。遗男:遗孤,单亲孤儿,遗腹子。龀:儿童换牙齿,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。这里始龀表示年龄,约七八岁。龀,换牙。寒暑易节:冬夏换季,指一年的时间。易,交换。节,季节。始一反焉:才往返一次。反,通“返”往返。焉,语气助词。
河曲智叟(sǒu)笑而止之曰:“甚矣,汝之不惠。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北山愚公长息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(zēng)不若孀(shuāng)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无穷匮(kuì)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河曲智叟亡(wú)以应。
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,阻止他干这件事,说:“你真的太愚蠢了!就凭你残余的岁月、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,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?”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:“你思想顽固,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,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。即使我死了,还有儿子在呀;儿子又生孙子,孙子又生儿子;儿子又有儿子,儿子又有孙子;子子孙孙无穷无尽,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,还怕挖不平吗?”河曲智叟无话可答。
河曲:古地名,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。叟:老头。惠:同“慧”,聪明;不惠,指愚蠢。其:在“如……何”前面加强反问语气。长息:长叹。一毛:一草一木,地面所生的草木,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。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:你思想顽固,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。彻,通。匮:竭尽的意思。虽我之死:即使我死了。虽,即使。之,用在主谓之间,无实意。苦:愁。以应:没有话来回答。亡,通“无”。
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(cuò)朔东,一厝雍(yōng)南。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。
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,怕他不停地干下去,于是向天帝报告了。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,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,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,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。从这以后,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,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。
操蛇之神:神话中的山神,手里拿着蛇,所以叫操蛇之神。操,持。惧其不已:怕他不停地干下去。其,愚公。已,停止。帝:神话中的天帝。感其诚:被他的诚心所感动。感,被……感动。夸娥氏: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。负:背。厝:同“措”,放置。朔东:就是朔方以东地区,指山西省的东部。雍:就是雍州,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。陇断:即垄断,山冈高地列子: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,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。关于这部书,有两种说法: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;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,没有定论。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。
参考资料:
赏析
1.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。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?
答:不有损。一是这个神话结尾,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,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,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,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。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,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,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,使之更加丰富,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。
2.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?
1).“方七百里,高万仞”山本身高大无比。
2).“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”路途遥远。
3).“北山愚公,年且九十”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”“始龀,跳往助之”人老又少。
4).“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”工具简陋。
5).河曲智叟劝阻,讥笑。
3.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(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)?
1)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,人们只能通过幻想,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,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,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,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。
2)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,泣鬼神。



译文
注释
思乐泮(pàn)水,薄采其芹。鲁侯戾(lì)止,言观其旂。其旂(qí)茷(pèi)茷,鸾(luán)声哕(huì)哕。无小无大,从公于迈。
泮水:水名。思:发语词。薄:语助词,无义。芹:水中的一种植物,即水芹菜。戾:临。止:语尾助词。言:语助词,无义。旂: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。茷茷:飘扬貌。鸾:通“銮”,古代的车铃。哕哕:铃和鸣声。无小无大:指随从官员职位不分大小尊卑。公:鲁公,亦指诗中的鲁侯。迈:行走。
思乐泮水,薄采其藻。鲁侯戾止,其马蹻(qiāo)蹻。其马蹻蹻,其音昭昭。载色载笑,匪怒伊教。
藻:水中植物名。蹻蹻:马强壮貌。昭昭:指声音洪亮。色:指容颜和蔼。伊:语助词,无义。
思乐泮水,薄采其茆(mǎo)。鲁侯戾止,在泮饮酒。既饮旨酒,永锡难老。顺彼长道,屈此群丑。
茆:即今言莼菜。旨酒:美酒。锡:同“赐”,此句相当于“万寿无疆”意。道:指礼仪制度等。丑:恶,指淮夷。
穆(mù)穆鲁侯,敬明其德。敬慎威仪,维民之则。允文允武,昭假烈祖。靡(mí)有不孝,自求伊祜(hù)。
穆穆:举止庄重貌。敬:努力。允:信,确实。昭假:犹“登遐”,升天。烈:同“列”,列祖,指周公旦、鲁公伯禽。孝:同“效”。祜:福。
明明鲁侯,克明其德。既作泮宫,淮(huái)夷(yí)攸服。矫矫虎臣,在泮献馘(guó)。淑问如皋(gāo)陶(yáo),在泮献囚。
明明:同“勉勉”。淮夷: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。攸:乃。矫矫:勇武貌。馘:古代为计算杀敌人数以论功行赏而割下的敌尸左耳。淑:善。皋陶:相传尧时负责刑狱的官。
济济多士,克广德心。桓桓于征,狄彼东南。烝(zhēng)烝皇皇,不吴不扬。不告于訩(xiōng),在泮献功。
桓桓:威武貌。狄:同“剔”,除。烝烝皇皇:众多盛大貌。吴:喧哗。扬:高声。讻:讼,指因争功而产生的互诉。
角弓其觩(qiú)。束矢其搜。戎车孔博。徒御无斁(yì)。既克淮夷,孔淑不逆。式固尔犹,淮夷卒获。
角弓:两端镶有兽角的弓。觩:弯曲貌。束矢:五十支一捆的箭。搜:多。孔:很。博:宽大。徒:徒步行走,指步兵。御:驾御马车,指战车上的武士。斁:厌倦。淑:顺。逆:违。此句指鲁国军队。式:语助词。无义。固:坚定。犹:借为“猷”,谋。获:克。
翩彼飞鸮(xiāo),集于泮林。食我桑葚,怀我好音。憬(jǐng)彼淮夷,来献其琛(chēn)。元龟象齿,大赂(lù)南金。
鸮:鸟名,即猫头鹰,古人认为是恶鸟。怀:归,此处为回答意。憬:觉悟。琛:珍宝。元龟:大龟。象齿:象牙。赂:通“璐”,美玉。
参考资料:
译文注释
思乐泮(pàn)水,薄采其芹。鲁侯戾(lì)止,言观其旂。其旂(qí)茷(pèi)茷,鸾(luán)声哕(huì)哕。无小无大,从公于迈。
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,采撷水芹菜以备大典之用。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,远远看见旗帜仪帐空翻影。只见那旌旗飘飘迎风招展,车驾鸾铃声声响悦耳动听。无论小人物还是达官显贵,都跟着鲁侯一路迤逦而行。
泮水:水名。思:发语词。薄:语助词,无义。芹:水中的一种植物,即水芹菜。戾:临。止:语尾助词。言:语助词,无义。旂: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。茷茷:飘扬貌。鸾:通“銮”,古代的车铃。哕哕:铃和鸣声。无小无大:指随从官员职位不分大小尊卑。公:鲁公,亦指诗中的鲁侯。迈:行走。
思乐泮水,薄采其藻。鲁侯戾止,其马蹻(qiāo)蹻。其马蹻蹻,其音昭昭。载色载笑,匪怒伊教。
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,采撷水中藻以备大典之用。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,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。只见他的坐骑是那样强盛,他讲话的声音又悦耳动听。他满脸和颜悦色满脸笑容,不怒自威教化百姓树新风。
藻:水中植物名。蹻蹻:马强壮貌。昭昭:指声音洪亮。色:指容颜和蔼。伊:语助词,无义。
思乐泮水,薄采其茆(mǎo)。鲁侯戾止,在泮饮酒。既饮旨酒,永锡难老。顺彼长道,屈此群丑。
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,采撷凫葵菜以备大典之用。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驾到,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。他开怀畅饮着甘甜的美酒,祈盼上苍赐予他永远年轻。通往泮宫的长长官道两侧,大批的淮夷俘虏跪拜相迎。
茆:即今言莼菜。旨酒:美酒。锡:同“赐”,此句相当于“万寿无疆”意。道:指礼仪制度等。丑:恶,指淮夷。
穆(mù)穆鲁侯,敬明其德。敬慎威仪,维民之则。允文允武,昭假烈祖。靡(mí)有不孝,自求伊祜(hù)。
我们伟大的主公鲁侯君王,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,庄敬清慎保持严整的形象,不愧天下百姓的风范榜样。他既能教化又能卫国开疆,把列祖伟大事业继承发扬。同时也没有不孝不敬之失,理所当然要得到福禄祯祥。
穆穆:举止庄重貌。敬:努力。允:信,确实。昭假:犹“登遐”,升天。烈:同“列”,列祖,指周公旦、鲁公伯禽。孝:同“效”。祜:福。
明明鲁侯,克明其德。既作泮宫,淮(huái)夷(yí)攸服。矫矫虎臣,在泮献馘(guó)。淑问如皋(gāo)陶(yáo),在泮献囚。
我们勤勉的主公鲁侯君王,庄敬恭谨展示出品德高尚,先是筹划修建宏伟的泮宫,接着又发兵淮夷束手臣降。那一群勇猛如虎的将士们,泮宫水滨献俘大典正奔忙。那些贤良如皋陶的文臣们,筹备献俘大典聚在泮水旁。
明明:同“勉勉”。淮夷: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。攸:乃。矫矫:勇武貌。馘:古代为计算杀敌人数以论功行赏而割下的敌尸左耳。淑:善。皋陶:相传尧时负责刑狱的官。
济济多士,克广德心。桓桓于征,狄彼东南。烝(zhēng)烝皇皇,不吴不扬。不告于訩(xiōng),在泮献功。
鲁国上下济济一堂众臣工,倾力推广我王的善意德政。威武之师坚定地踏上征程,一鼓作气把东南淮夷平定。文臣武将生龙活虎气势盛,但大家既不喧嚣也不高声,不跑官要官也不抢功争名,都来泮宫献俘奏捷展战功。
桓桓:威武貌。狄:同“剔”,除。烝烝皇皇:众多盛大貌。吴:喧哗。扬:高声。讻:讼,指因争功而产生的互诉。
角弓其觩(qiú)。束矢其搜。戎车孔博。徒御无斁(yì)。既克淮夷,孔淑不逆。式固尔犹,淮夷卒获。
战士们把角弓挽得曲曲弯,蝗群般的羽箭射得嗖嗖响;冲阵的兵车坚固而又宽大,步兵车兵连续作战不歇晌。威武之师很快征服了淮夷,淮夷上下齐归顺不敢相抗。因为坚持了你的战略决策,才有淮夷土地最终入我囊。
角弓:两端镶有兽角的弓。觩:弯曲貌。束矢:五十支一捆的箭。搜:多。孔:很。博:宽大。徒:徒步行走,指步兵。御:驾御马车,指战车上的武士。斁:厌倦。淑:顺。逆:违。此句指鲁国军队。式:语助词。无义。固:坚定。犹:借为“猷”,谋。获:克。
翩彼飞鸮(xiāo),集于泮林。食我桑葚,怀我好音。憬(jǐng)彼淮夷,来献其琛(chēn)。元龟象齿,大赂(lù)南金。
本为恶声鸟如今却翩翩飞,栖居起落在我泮宫的树林。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,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。野蛮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国,忙不迭地前来献宝把贡进,这些宝物有美玉巨龟象牙,还有南方出产的大宗黄金!
鸮:鸟名,即猫头鹰,古人认为是恶鸟。怀:归,此处为回答意。憬:觉悟。琛:珍宝。元龟:大龟。象齿:象牙。赂:通“璐”,美玉。
参考资料:
赏析
此诗的主题,《毛诗序》曰:“颂僖公能修泮宫也。”朱熹《诗集传》曰:“此饮于泮宫而颂祷之辞也。”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曰:“受俘泮宫也。”此诗写受俘泮宫,颂美鲁僖公能修文德。
此诗前三章叙述鲁侯前往泮水的情况,每章以“思乐泮水”起句,作者强调由于鲁侯光临而产生的快乐心情。“采芹”、“采藻”、“采茆”是为祭祀作准备,芹、藻、茆皆用于祭祀,《周礼·天官·醢人》:“朝事之豆,其实……茆菹麇臡……加豆之实,芹菹兔醢……”《召南·采苹》也有采藻用于“宗室牖下”,皆为明证。第一章没有正面写鲁侯,写的是旗帜飘扬,銮声起伏,随从者众多,为烘托鲁侯出现而制造的一种热闹的气氛和尊严的声势。第二章直接写鲁侯来临的情况,他的乘马非常健壮,他的声音非常嘹亮,他的面容和蔼而带微笑,他不是生气而是在教导自己的臣民,从服乘、态度体现出君主的特别身份。第三章突出“在泮饮酒”,并以歌颂鲁侯的功德,一方面祝福他“永锡难老”,万寿无疆;另一方面则说明这是凯旋饮至,表明鲁侯征服淮夷的功绩。
第四、五两章颂美鲁侯的德性。前一章主要写文治。鲁侯举止庄重,神情肃穆,因此成为臣民仰望的准则。因为是“告庙”,诗人对庙貌而想先人,鲁国的先祖周公旦、鲁公伯禽既有文治又有武功,僖公凯旋饮至,正是对先祖的继承,是效法前人的结果。后一章主要写武功。作泮宫本属文治,却是成就武功的保证,鲁侯虽不必亲上战场,因为修明德性,恢复旧制,所以使将士们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。他们在泮水献上斩获的敌人左耳,并能精细详明地审讯敌人,献上活捉的俘虏。
第六、七两章写征伐淮夷的鲁国军队。前一章是写出征获胜,武士能发扬推广鲁侯的仁德之心,尽管战争是残酷的,但在鲁人看来,这是对敌人的驯化,是符合仁德的。回到泮水,将士献功,没有人为争功而冲突,写的是武功,但文治自在其中。后一章写军队获胜后情况,武器极精,师徒甚众,虽克敌有功,但士无骄悍,又纪律严明,不为暴虐,“孔淑不逆”,所以败者怀德,淮夷卒获。
最后一章写淮夷——被征服者,以鸮为兴,引出下文。鸮,即猫头鹰,为恶鸟,比喻恶人,但它飞落泮林,食我桑椹,怀我好音。所以淮夷感悟,前来归顺,贡献珍宝。
刘瑾谓此诗“言不无过实,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”(吴闿生《诗义会通》引),刘勰《文心雕龙》中的《夸饰》篇特将末章首四句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;食我桑椹,怀我好音”作为修辞夸饰的例证之一,说明此篇的夸耀很有些过当,读者当不以文害辞、不以辞害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