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之涣

王之涣

王之涣(688年—742年),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,字季凌,汉族,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人。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,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。名动一时,他常与高适、王昌龄等相唱和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其代表作有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等。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更是千古绝唱。

轶事典故

  旗亭画壁

  唐玄宗开元年间,王昌龄、高适、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,又都落魄不遇。有一天,天下着小雪。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,赊酒小饮。刚坐下不久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,在伶官带领下,登楼会宴。于是,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。不多久,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,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。于是,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:“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,每每分不出高下。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,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,谁就为优。”三人都说好。

  不一会儿,一位歌妓唱道:“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”这是王昌龄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。于是,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,说道:“这是我的一首绝句。”不一会,有一位歌妓唱道:“开箧泪沾臆,见君前日书。夜台何寂寞,犹是子云居。”这是高适诗的《哭单父梁九少府》。于是,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,说道:“这是我的一首绝句。”第三位唱的是“奉帚平明金殿开,强将团扇半徘徊。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”,这是王昌龄的《长信秋词》。于是,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:“又是一首乐府”。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。但王之涣并不着急,徐徐对高适、王昌龄说:“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,只会唱一些‘下里巴人’之词罢了。我的诗是‘阳春白雪’之曲,俗物怎么敢近呢?”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、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:“等到这位乐官所唱的,如果不是我的诗,我就终身不敢与你们争高低了。一旦她唱的是我的诗,你们应当依次拜倒在我的座位前面,敬奉我为师。”三人大笑,于是在里间等候着。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,开口便是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…….”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:“乡巴佬,我没有说错吧。”于是皆大笑。 

  智审黄狗

  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,受理过一个案子。三十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:“公婆下世早,丈夫长年在外经商,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。昨晚,我去邻家推碾,小姑在家缝补。我推碾回来刚进门,听着小姑喊救命,就急忙向屋里跑,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,厮打起来,抓了他几下,但我不是他的对手,让他跑掉了。我进屋掌灯一看,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,已经断气。”

  王之涣通过庭审,根据家里有狗,但是狗没叫,料定是熟人作案;有厮打,确定杀手是高个子并且背上有抓痕。因此案子告破。

家庭成员

 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,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。开元十年(公元722年)两人结婚时,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,年已35岁,而李氏年方二九,比王之涣小17岁,正是妙龄女子。县令的千金,嫁给父亲部属、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,颇耐人寻味。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。

 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“孝闻于家,义闻于友,慷慨有大略,倜傥有异才”,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。

 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,两人恩爱。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,李氏安贫乐素,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。王之涣再入宦场,生活刚有了转机,却染病身亡,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。王之涣死后六年,李氏也因病而死。因王之涣有前妻,两人竟不能合葬。

后世纪念

  王之涣墓志

  王之涣墓志是河南洛阳北邙山出土的墓志之一,全称为《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》,出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现藏于南京博物院。岑仲勉编著的《金石论丛》收录全文。《文物》杂志一九六一年第八期有影印件。

  王之涣塑像

  王之涣塑像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黄河畔的鹳雀楼内。鹳雀楼,又名鹳鹊楼,因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此创作千古绝唱《登鹳雀楼》一诗而名扬天下。此楼始建于北周,元初毁于战火。1997年重修,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。

主要成就

 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,以《登鹳雀楼》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,家喻户晓。

 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,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,曾任冀州衡水主簿。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。因被人诬谤,乃拂衣去官,“遂化游青山,灭裂黄绶。夹河数千里,籍其高风;在家十五年,食其旧德。雅谈圭爵,酷嗜闲放。”。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,在任内期间去世。

  王之涣“慷慨有大略,倜傥有异才”,早年精于文章,并善于写诗,多引为歌词,常与王昌龄、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,名动一时。他尤善五言诗,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,是浪漫主义诗人。靳能《王之涣墓志铭》称其诗"尝或歌从军,吟出塞,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,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,传乎乐章,布在人口。"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,其中三首边塞诗。他的诗以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为代表作。章太炎推《凉州词》为“绝句之最”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

人物生平

  身世之谜

  王之涣在新旧《唐书》均无传,《唐才子传》所记也甚简,说王之涣为蓟门人。唐人靳能所作《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》记载,之涣“本家晋阳,宦徙绛郡”,则晋阳(今太原)为其原籍,做官时居绛州(今山西新绛县)。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(742年)二月,享年55岁,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(688年)。

  为官不顺

  武后垂拱四年(688年),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,为当时名门望族。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,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。曾祖王信,隋朝请大夫、著作郎,入唐为安邑县令。

  玄宗开元十四年(726年),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,赋《宴词》、《送别》。

  开元十年(722年),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,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。

  开元十四年(726年),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,辞去官职。

  居家唱和

  开元十五年(727年)—开元二十九年(741),王之涣家居十五年。赋《九日送别》、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凉州词》二首。

  开元二十年(732年),王之涣流寓蓟门,高适来访不遇,赋诗留赠。

  遭疾终去

  天宝元年(742年),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。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,享年五十五岁。

  天宝二年(743年),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,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