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著

陈著

  陈著(1214~1297),六月十三日戌时生,小名祥孙,小字谦之,字子微,号本堂,晚年号嵩溪遗耄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,寄籍武康县。曾祖宏,祖伸,父德刚,兄弟二人,娶童氏。

  理宗宝祐四年(1256)进士,调监饶州商税。景定元年(1260),为白鹭书院山长,知安福县。四年,除著作郎。以忤贾似道,出知嘉兴县。度宗咸淳三年(1267),知嵊县。七年,迁通判扬州,寻改临安府签判转运判,擢太学博士。十年,以监察御史知台(樊传作合)州。宋亡,隐居四明山中。元大德元年卒,年八十四。有《本堂文集》九十四卷,各本文字多残缺错漏,其中诗缺二卷。事见清樊景瑞撰《宋太傅陈本堂先生传》(见清光绪本卷首),清光绪《奉化县志》卷二三有传。

轶事典故

  陈著一生,不妨先从他的两个“堂号”说起。当年,陈著把自己在父亲“喜还堂”后面的居所,称之“本堂”,意为“传家学之本,承衣冠世族”。南宋东发学派创始人黄震,还为新落成的“本堂”,专门写了一篇记。如此,“本堂”就成了陈著的别名。后世多尊称陈著为“宋太博陈本堂先生”,他的著述也以《本堂集》传世。“本堂”,就如人们熟知的“陶庵”之于张岱,“曲园”之于俞樾。辞官后不久宋亡,他在家乡三石村还以“咏归轩”为号,另筑别业,表明了此时的处境与心志。

  陈著是一位清正而有为的南宋官员。他二十年仕途生涯中,正是受家庭教诲与熏陶,既能秉持一身正气、刚正不阿,又能扶正民风、体恤民苦。

  他初入官场就恪守节操,为此多次得罪外戚贾似道。早年任白鹭洲书院山长时,相国吴潜以其才可重用,十分赏识,便向朝廷推荐。贾似道闻之暗示陈著入他门道,陈著坚拒:“宁不登朝,不为此态。”他任太学博士那年,贾似道归台州治母丧,诏以天子仪仗出殡,筑墓堪比皇陵。为此,陈著率诸生上疏谏阻。贾似道为此对陈著恨之入骨,在宋度宗面前无中生有诬告抹黑,建议对陈著削职发配。好在度宗还算开明,没有采纳。

  当年陈著出任嵊县令时,有宗室外戚居嵊县,霸持一邑之政,前县令多被遣去,导致17年无县令。同时还有豪强指使凶徒劫持行人,迫为家奴,伪造白契,强占民田。陈著就任后,政教并举,张纲纪、重法度、饬吏治、正民风,主张:“义利明而取予当,教化先而狱赋后,识大体而用小心,爱细民而公巨室。”在任四年,使豪强有所收敛,百姓得以安居。

  他离任时,嵊县民众跪泣送行,嵊县人还将陈著和嵊县父老惜别的城故岭改名为“陈公岭”,将岭旁的一座山命名为“陈公山”,传至今日,已有700余年。数年后,在他离任扬州通判之日,又出现民众夹道相送的感人盛况。

  1275年,南宋国势已岌岌可危,进入亡国倒计时。陈著因支持文天祥等人抗击蒙元主张,被主和的宰相陈宜中所不容,十一月被排挤出朝廷,出知台州。抗志不屈的陈著,愤而辞官,未赴任而选择归乡里,从此不仕。

  陈著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“师者”。从白鹭洲书院山长,到太学博士,再到辞官还乡后出任故乡一家书塾的山长,他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。

  白鹭洲书院由宋理宗题额,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学者,在当时学界举足轻重。出仕不久的陈著就能在此任山长,体现出时人对他学术地位的肯定。晚年他归隐故乡三石村,还一度避居于三石不远的雪窦山西坑村。其时,他叹息道:“吾无复有可为者矣,教子犹吾职也。”于是,元至元十八年(1281),他出任奉化广平书塾山长。至元二十九年(1292),他还应奉化县令之聘,与同邑学者舒津一起,合修了《奉化志》十卷。

  陈著更是宋元易代之际一位很有影响的诗人。他写有不少诗歌,抒发他忧国忧民和歌颂祖国河山的心情,以及内心纷繁复杂的感悟。他的诗词,有许多成为传世之作。“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”,每当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太快,转眼就步入到中老年,许多人会情不自禁地道出这句诗,而它的“原创”正是陈著。有那么一天,陈著与朋友对饮,酒兴正浓时,他看到了院子里的鲜花正盛开,又想到自己已垂暮之年,顿时感慨万千,当场作《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》,其一就是:“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。相逢拌酩酊,何必备芳鲜。”这首诗前两句通俗易懂,告诫人们一定要珍惜美好时光,一旦把青春浪费,大好时光就一去不复返了。

  晚年在故乡奉化,陈著与雪窦山寺僧过从甚密,相与唱酬。他为雪窦山吟咏了《入山亭》《飞雪亭》《锦镜池》《徐凫岩》《隐潭》等诸多诗篇。其中的《妙高台》诗,表明了他至老不泯的人生遗憾:“不到兹台四十年,临风独立意悠然。胸中多少难言事,便欲凭高叩九天。”

  他传世的著作有《本堂先生文集》94卷和《历代纪统》。文集之中有诗34卷、词5卷、杂文55卷。历史蒙求著述《历代纪统》,上起三皇下至祥兴。该书秉承朱熹《纲目》的正统观,“以为帝王之统出于天,虽偏弱如蜀汉、东晋,皆天统所在,当时敌国虽强大,据有中土,要不得紊天统也。是统一正,则人心之天理可得而言矣”。他从人心、天理入手来梳理历代统序,以为正统以居正而不是以强弱为原则,力主正统在蜀、晋。陈著的儿子陈泌尊该书为“经”,并为其作传,更加着力于对历代正统的辨析。后世,人们将陈著的著作整理刻印,广为流传,均收录清代乾隆年间的《四库全书》。

  说过进入士大夫之列的陈著祖上,还得说一说受他教诲的子弟们。

  他的族弟陈观,深受兄长陈著卓尔不群的人格所影响。陈观是宋咸淳十年进士,宋亡后不仕,皓首不变。他常常混迹于市井,人们不知他为前朝故官。州府所请,一概拒之谢绝。晚年的陈观干脆足不入城,徜徉于剡源山水之间,八十一岁那年,抱亡国之痛而终老。

  陈著的儿子们也受父亲的教悔,克承家学,多成教育官员。长子陈深为婺州(浙江金华)教授;次子陈沆为台州学正,其《剡源九曲图记》,至今仍被宁波文人们所乐道,被当代《奉化市志》列入历史文选;四子陈泌为杭州西湖书院山长、饶州(江西波阳)教授。他们这一代人,试图通过文化优势,通过自己著述,继续传播先进的宋文化,达到国虽亡而文化不亡之目的,以尽自己消极而微薄的反元之力。

家庭成员

陈著一生,不妨先从他的两个“堂号”说起。当年,陈著把自己在父亲“喜还堂”后面的居所,称之“本堂”,意为“传家学之本,承衣冠世族”。南宋东发学派创始人黄震,还为新落成的“本堂”,专门写了一篇记。如此,“本堂”就成了陈著的别名。后世多尊称陈著为“宋太博陈本堂先生”,他的著述也以《本堂集》传世。“本堂”,就如人们熟知的“陶庵”之于张岱,“曲园”之于俞樾。辞官后不久宋亡,他在家乡三石村还以“咏归轩”为号,另筑别业,表明了此时的处境与心志。

后世纪念

陈主要著作均收入于《四库全书》中,包括:《历代纪统》《本堂先生文集》95卷《陈著诗集》34卷

《陈著杂文》55卷

  纵观陈著的一生,作为南宋一员清官,他勇于“犯上”,以“独持风裁,威令肃然”的为官之道,深得官场同僚和当地民众的敬重与拥戴。在古代官场能有如此刚正不阿,政绩卓然,离任时获得民众跪泣送行的官员,实在难能可贵。

  作为一位从教于京师到县邑的“师者”,与状元文天祥同榜的陈著,诚为饱学之士,做了几任县令、通判地方官后,升为太学博士,在全国最高学府协助太学祭酒(校长)分掌教职,培养了一批国家未来的官员和学者。

  作为一个宋元易代之际的诗人,陈著是一位高产的诗人,时人对其作品评价甚高。陈著存世诗作达1300余首,宋代诗词获存于今最多者,除周必大、陆游、杨万里等人之外,他高居第六位;在中国古代诗人中,也位列第十九位。他的诗词作品被《全宋诗》《全宋词》《薰风词话》《宋诗纪事》等集子收录。七百多年后的当代,仍不乏学人对他诗词的创作风格、创作成就开展研究和鉴赏;他的不朽诗作,依然有许多书法名家录而书之,公诸大雅之堂。

  就让我们记住剡源这一片灵秀的土地,记住陈著,记住这一位卓越的南宋乡贤吧!

主要成就

  陈著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,写有不少诗文,抒发他忧国忧民和歌颂祖国河山的心情。在他离嵊后,便常赋诗撰文,寄托思念嵊县父老之情。后来,人们将陈著的著作整理刻印,广为流传。计有《历代纪统》、《本堂先生文集》95卷、《陈著诗集》34卷、《陈著杂文》55卷,均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
  陈著高祖陈显,进士出身,官至户部尚书。政和二年(1112)上疏论蔡京,被贬知越州,后归隐鄞县密岩。祖父陈伸,为国子监祭酒。庆元初,斥道学为伪学论起,伸7次上章陈辩,被罢职,后又拜为吏部尚书。父德刚,嘉定十年(1217)进士,理宗时任工部尚书。

  嵊县人为纪念陈著,将陈著和嵊县父老惜别的城故岭改名为“陈公岭”,将岭旁的一座山命名为“陈公山”。传至今日,已有700多年了。

  陈著因“独持风裁,威令肃然”,“清正廉明,文义冠世”,深得民众拥戴。在古代官场能有如此刚正不阿,政绩卓然,离任时获得县民跪泣送行的官员,实在难能可贵。

人物生平

  1256年(宋宝祐四年)进士。初监饶州(今江西省鄱阳县)商税。

  1260年(景定元年)任白鹭洲书院山长。旋监芜湖茶局。相国吴潜以其才可重用,向朝廷推荐。贾似道示陈著走其门道,陈著拒曰:“宁不登朝,不为此态。”遂被放任江西省安福县令。

  1263年授著作郎。贾似道推行“公田法”、贱价广收民田,陈著上疏指责似道祸国殃民,乞罢买公田。似道怒,出陈著为嘉兴令。

  1268年(咸淳四年)改任嵊县令。时,有宗室外戚居嵊县者,霸持一邑之政,前之县令多被遣去,致17年无县令。且有豪强指使凶徒劫持行人,迫为家奴,伪造白契,强占民田。陈著就任后,政教并举,张纲纪,重法度,饬吏治,正民风,主张:“义利明而取予当,教化先而狱赋后,识大体而用小心,爱细民而公巨室。”在任4年,使豪强有所收敛,百姓得以安居。

  1271年升任扬州通判,离任之日,民众夹道相送。

  1272年、任临安(今杭州市)签判。

  1274年转通判,升太学博士。是年,贾似道归台州(今临海市)治母丧,诏以天子仪仗出殡,筑墓比拟皇陵。陈著率诸生上疏谏阻。

  1275年(德祐元年)迁监察御史,台阶授秘书监。十一月出知台州,未赴任。宋亡后,避居雪窦山西坑村。

  1281年(元至元十八年)出任广平书塾山长。

  1292年聘修县志。著《历代纪统》、《本堂先生文集》95卷。

  1297年卒,年八十四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