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郦道元
郦道元(约470—527),字善长。汉族,范阳涿州(今河北涿州)人。北朝北魏地理学家、散文家。仕途坎坷,终未能尽其才。他博览奇书,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,后又游历秦岭、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,考察河道沟渠,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、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,撰《水经注》四十卷。文笔隽永,描写生动,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,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。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,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。另著《本志》十三篇及《七聘》等文,已佚。
轶事典故
边塞行军
参见:六镇起义、裴邃攻魏之战
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之前受到重视的北方边陲六镇军民的地位逐步下降,引起不满。正光四年(523年),六镇部分地区爆发起义。魏军和起义军相持不下。正光五年(524年)八月,孝明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,把沃野镇、怀朔镇、薄骨律、武川镇、抚冥镇、柔玄镇、怀荒镇、御夷镇等地都升级为州,名称沿用。令郦道元为持节兼黄门侍郎,急速前往北方各镇,与大都督李崇筹划整编官吏,筹备军粮,裁剪机构事宜。但不久以后,各镇尽数反叛,裁减之事没有结果,便返回了。 [14-15]
九月,梁朝派遣裴邃等攻打寿阳,裴邃夜袭得胜,攻克外城,随后因援助不力而撤退,另派别将攻击淮阳。朝廷一面授郦道元为大军行台、持节兼侍中,依照仆射李平的先例行事,与都督、河间王元琛救援寿阳,一面派安乐王元鉴救援淮阳。 [16] 同月,元琛、郦道元军到达涡阳,解除涡阳之围。 [17]
孝昌元年(525年)正月,裴邃攻占了新蔡郡,慑于裴邃的威名,元琛、郦道元军驻扎在城父,数月不前进。 [18-19]
同月,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,朝廷派遣郦道元等率军讨伐,多有斩获。而后元鉴讨伐,先胜后败,但元法僧自认为无法长久,所以向梁武帝请降,请求南下。 [20-21]
结怨豪强
孝昌二年(526年),郦道元被授任安南将军兼御史中尉。 [8] [22] 郦道元执政平素严厉,不避豪强和皇族,使得他们的声望受损,因此郦道元颇遭权贵忌恨。但郦道元是朝廷命官,他们难以报复。
宗室元徽诬陷叔父元渊,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,元渊得以昭雪。元徽因此忌恨郦道元。 [23] 司州牧、汝南王元悦非常宠爱侍从丘念,在选任州官时,大多听取他的意见。丘念也经常藏在元悦的宅邸中,郦道元不便闯进汝南王家中去捉拿此人。有一次丘念返回家中,郦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,逮捕了丘念,并将其关进监狱。元悦上奏胡太后,请保全丘念之身,胡太后便诏令赦免丘念。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,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不法行径。元悦从此怀恨在心。 [24]
不屈而死
孝昌三年(527年),齐王、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反叛的行迹日益明显,为了安定长安地区,孝明帝与众大臣商议,决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长安巡视安抚,并探明萧宝夤的虚实。城阳王元徽等平素忌恨郦道元,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,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,去监视萧宝夤。萧宝夤顾虑到郦道元可能对自己不利,就派遣部下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郦道元。 [25]
亭在冈下,并有井水,而山冈上没有水源,郦道元指挥人员掘井十多丈,都没有发现水源。因为极度缺水,郦道元等人无力抵抗,于是被跳墙而入叛军杀害,享年约五十九岁。郦道元死前怒目而视,大声斥责叛军。他的弟弟郦道峻、郦道博,长子郦伯友、次子郦仲友也被杀害。同年十月,萧宝夤在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)发动叛乱。 [26-27]
武泰元年(528年)春,魏军收复长安,郦道元归葬洛阳。后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、冀州刺史、安定县男。 [28] 三子郦孝友承袭爵位。
家庭成员
道元的父亲是北魏朝著名大臣郦范,在北魏一朝为官四十余年,历经四位北魏皇帝,从一个没有爵位在东宫供职的小官,加官进爵,对北魏朝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。
郦范,字世则,小名记祖,生于公元428年,去世于公元489年,是北魏朝著名官员。
郦范最开始的时候,只是在东宫供职的一个小官,地位不高。等到文成帝拓跋浚继位之后,因为嘉奖郦范祖辈上的功劳,所以将赏赐全都加注在了郦范的头上。郦范一下子便从东宫的小官明朝,成为永宁男爵,加授宁远将军。
公元467年的时候,郦范跟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前往攻打南朝宋国。郦范在此期间参加军事谋划,当时许多计策都是由郦范提出的。魏军曾经按照郦范的计划,大杀宋军,一路连下数城,可以说是所所向披靡。
因为这一次的功劳,郦范被大将军慕容白曜所欣赏,同时慕容白曜还举荐郦范成为青州刺史,从此督政一方。
公元471年,郦范加封侯爵之位,为永宁侯,升尚书右丞。公元484年,又任平东将军、青州刺史,进封假范阳公。后来因病去世,享年六十二岁,上谥号“穆公”。
后世纪念
郦道元的著作《水经注》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——郦学。自从隋唐以来,不少学者就已对《水经注》进行研究,但郦学作为一门学问,要到明朝以后才获得发展。清乾隆时期,由于先后出现了全祖望、赵一清、戴震三位郦学大师,郦学研究趋于极盛。
《水经注》在写作体例上,不同于《禹贡》和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。它以水道为纲,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,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。《水经注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。从地域上讲,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,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,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,
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。不仅是这样,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,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。从内容上讲,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,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、地貌、地壤、气候、物产民俗、城邑兴衰、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,做了全面描述。
因此《水经注》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、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。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《水经注》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,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。
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,浑厚的文笔,精美的语言,形象、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,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。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,除《水经注》外,还有《本志》十三篇以及《七聘》等著作,但是,流传下来只有《水经注》一种。
郦学研究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流派,首先是考据一流,即关注《水经注》文本本身的修补整理工作。
由于《水经注》文字生动优美,长期来为士人所喜爱,因此明人钟惺、谭元春评点《水经注》又发展出词章学派。
郦学研究中最后形成的是地理学派,因为《水经注》记叙河流兼及自然地理。因此到了清末以至民国,又有杨守敬、熊会贞师生二人,尽毕生精力,撰成《水经注疏》,并绘制《水经注图》,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,属于地理学派。地理学派的任务是如何发挥《水经注》的实际功效,使其更好发挥其价值。近代以来地理学派的代表杨守敬、熊会贞所作《水经注疏》是《水经注》研究的重大成果,使《水经注》的地理学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扬,推动了郦学的发展。
主要成就
政治
郦道元终身仕于北魏,为官期间严猛以治,不避权贵:
延昌四年(515年),郦道元任东荆州刺史之时,遇到宣武帝去世,胡太后临朝的变故,国势每况愈下。但他却不顾时势艰危和个人得失,采用“威猛为治”的方法,不因权势而改变规章制度,使蛮夷服其威名,不敢为寇。他同时又建立庠序,树立向学风气,意图从文化上改变鲁阳这个落后地区的面貌。 [9]
司州牧、汝南王元悦嬖幸小人丘念,作恶多端,郦道元将丘念入狱。不惧胡太后的权威,抢先处决丘念,并揭发汝南王的奸恶而加以弹劾,可谓刚正勇敢。 [9]
军事
孝昌年间,徐州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。郦道元受朝廷的派遣,指挥了这次平叛的军事行动。军队到达涡阳后,叛军战败撤退。郦道元追逐讨伐,多有斩杀俘获。 [9]
此外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记载了历史上各地发生的大小战役战斗不下三百次,而且对作战双方不容忽视的地理条件,如山岳、关隘、河川、渡口、桥梁、仓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,后人评其“开兵要地理之先河”。专家指出,地理诸因素中,山和水是冷兵器时代影响战争胜负的两个最重要的地形条件,尤其是山地中的隘口更往往是必争之地,《水经注》重点记载了各地的重要关隘一百四十多处,为唐以后的地理志书所效仿。并且明确提出了“关依人而固”的军事观点,堪称精辟。 [29]
地理
主词条:水经注 [30]
郦道元写成地理著作《水经注》。《水经注》是6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、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,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《水经注》共四十卷(原书宋朝已佚五卷,今本仍作四十卷,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),三十多万字,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。它名义上是注释《水经》,实际上是在《水经》基础上的再创作。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“写实地理学”的历史,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,《水经注》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——郦学。
文学
郦道元在写《水经注》时所使用的文字新颖多变,不用陈词滥调。例如瀑布,这是自然界常见而郦注常记的事物,他绝不刻板地使用“瀑布”这个词汇,而是根据瀑布的不同形象以变化无穷的文字来进行描述,如“洪”“淤”“悬流”“悬水”“悬涛”“悬泉”“悬涧”“悬湍”“悬波”“颓波”“飞波”“飞清”“飞泉”“飞流”等,让读者随时有新鲜生动之感。又如对于溪泉水流的清澈现象,他也创造了许多维妙维肖的语言进行描写。例如他在卷二十二《清水注》中说:“绿水平潭,清洁澄深,俯视游鱼,类若乘空矣,所谓渊无潜鳞也。”卷三十七《夷水注》中说:“其水虚映,俯视游鱼,如乘空也。”卷三十七《澧水注》中则说:“水色清澈,漏石分沙。” [32]
柳宗元在《永州八记》中的一篇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中,也有类似的描写: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而无所依。”柳宗元的这段描写,显然是吸取了郦道元的写作技巧,所以张岱所作的“太上”、“其次”的排列,不是没有根据的。 [32]
除了自己创作生动的语言以外,郦道元还善于吸取别人的生动语言,以丰富他自己的写作。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,《水经注》全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,其中有些篇章郦道元即是采用了别人的生动描写。例如,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,由于国家分裂,郦氏无法亲历其地,于是,他就采用了曾经多次游览此处的晋宜都太守袁崧在《宜都山水记》中的描写。这是全部郦注中十分脍炙人口的一段,这一段(卷三十四《江水注》)中说道:“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。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”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,以这样的语言描写两岸高山壁立的形势,确实没有比这更高明的手法了。这一段中另外几句还说:“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”(《三峡》)李白作有七言绝句《早发白帝城》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,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事实上可以一望而知,李白的这首千古杰作,其实就是从郦道元的上述一段加工而成的。
人物生平
少年经历
郦道元少年时期,与母亲跟随时任青州刺史的父亲郦范居住青州。 [5] 他随父游历,得以观察各地山川风物,也因之激发了其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。 [6]
步入仕途
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(489年),郦范去世,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,依照降等承袭的惯例袭伯爵。 [7]
太和十七年(493年)秋季,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任命郦道元为尚书郎。 [8]
太和十八年(494年),跟随孝文帝出巡北方 [9] 。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明,向朝廷推荐他,郦道元自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。
太和二十二年(498年),李彪被尚书仆射李冲所弹劾,郦道元也被免职。 [8] [10]
宣武帝景明二年(501年),郦道元被下放为冀州镇东府长史。郦道元在那里为官三年,为政严酷,人们非常敬畏他,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,冀州境内大治。后来郦道元又担任鲁阳郡太守,上表朝廷建立学校,推崇教育,教化乡民。朝廷下诏说:“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,没有设立过学校。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,使鲁阳像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。”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时候,山寇佩服他的威名,不敢违法。 [11]
延昌年间(512年-515年),郦道元任东荆州刺史,期间保持和在冀州一样的严猛为政的作风。当地百姓到朝廷向宣武帝告状,告郦道元苛刻严峻,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。等到寇祖礼回来,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,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。 [12]
罢官期间,郦道元开始着手为《水经》注疏事宜。 [8]
孝明帝正光五年(524年)起复,郦道元担任河南尹,治理京城洛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