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应麟

王应麟

  王应麟(1223—1296),南宋官员、经史学者。字伯厚,号深宁居士,又号厚斋。庆元府鄞县(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)人。理宗淳祐元年进士,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。历官太常寺主簿、通判台州,召为秘节监、权中书舍人,知徽州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。其为人正直敢言,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、贾似道而遭罢斥,后辞官回乡,专意著述二十年。为学宗朱熹,涉猎经史百家、天文地理,熟悉掌故制度,长于考证。一生著述颇富,计有二十余种、六百多卷,相传《三字经》为其所著。

轶事典故

     王应麟有一点小病,但他没把它当回事。元成宗元贞二年(1296)到了六月,庆元天气进入酷暑时段,王应麟身体越来越难以支撑。六月十二日,这位老人走完了他的人生,寿终正寝于家中,享年74岁。墓志铭是王应麟生前预先写好的,称《浚仪遗民自志》,其铭曰:“学古而迂,志壹而愚。其仕其止,如偓如图。不足称于遗老,庶几乎守隅从先人,战兢免夫!”在元初这个乱世,王应麟要自己给自己定位,而不需要别人歌功颂德,反映出王应麟头脑的清醒。

  十二月辛酉,儿子王昌世率领侄子侄孙诸人将王应麟葬到祖坟下的马家山(今鄞州区五乡镇宝同村龙舌山)。葬前,王昌世略述王应麟官爵始末,写了《宋吏部尚书王公圹记》,题“孤子昌世泣血谨记”。当时,王昌世30岁。

  该墓地处宝同村同谷山之南麓,其东为千年古刹阿育王寺。墓前仲翁隐在荒草之际,墓却只剩一堆小小的土包。墓道坐北朝南,偏东。分墓室和墓道两部分,墓道依山势而筑,由南而北依次排列为石笋、石龟、石羊、石虎、石马、文相、武将等,均东西相对峙。墓道选址科学,规模宏大,布局规整,造像雕琢细腻古朴,线条简单流畅,神态栩栩如生,实属难得艺术精品。王应麟的墓前排场比东钱湖南宋史氏家族的气派要小些。

  第四代王隲,学名彦伦,曾在同谷设立见南亭,作为读书之处,称为见南亭。铁佛寺。为了守护王应麟的墓葬,王氏后人在同岙墓葬边盖起了家庙。元末至正二十年(1360),王氏后人把家庙赠与本真和尚,改成铁佛寺。顾名思义,铁佛寺因寺内有铁佛而得名。据记载,铁佛为坐着的释迦牟尼,高约3米,头部和手部均为铜铸造。此说不一定准确。

家庭成员

王应麟是一位儿童教育专家,小儿子、孙子,朋友子袁桷之类,都是他教出来的。也是一位儿童教育读物编纂专家。

  入元隐居期间,王应麟仍坚持教书育人。王应麟不但从教,对于蒙学教材的注释和研究也下过大工夫。晚年为了教育子孙,从事小学性的蒙科,编过不少教科书,主要有《小学绀珠》、《小学讽泳》、《蒙训》、《姓氏急就篇》等。在他编的著名类书《玉海》中,也辑有蒙学方面的内容。实际上的教学需要,产生文化教育作品的编纂。当时没有太多的教科书可供参考,往往要自己动手编纂。王应麟是学术大师,自然更擅长于编纂。为了教学子孙及学生的需要,只得亲自动手编纂蒙学教科书,于是有了六部蒙学作品。

  卒后,葬鄞县阳堂乡同岙山(今为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同岙村)。同岙曾是秦汉宁波三大古县城之一鄮县的县治所在地,这是一个A字型的山岙,两边山高,风景秀丽,同岙从此成为王氏家族的祖坟,历代子孙皆葬于此。

后世纪念

  传世墨迹《著书帖》

  王应麟真迹《著书帖》

  王应麟真迹《著书帖》

  宋代王应麟《著书帖》行书。水墨纸本,纵30.3厘米,横18.4厘米。此帖流传有绪极为珍贵,现为著名书画家、篆刻家黄桢祥旧藏。此帖书法文风蔚然,熠熠生辉,运笔刚劲雄厚古朴端庄,富有典型的文人书卷气息,它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贤瑰宝。是王应麟晚年归隐之后所作,书曰:“□学□成著书,□□累征不起,□□高致。”款署为“应麟(赞)”,款下盖有钤印。通篇古朴俊逸,神韵盎然,将文化精髓融汇其中。 [1]

  在王应麟的手迹中,反映出王氏“专著学术研究,不仕元官。”的坚定信念,在隐居的二十年里,写出了多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,其中最融汇中国文化精粹的“三字歌诀”《三字经》更是非同凡响。这位南宋重臣王应麟与先贤苏东坡一样,都是晚年怀恋故国的“南仕”。入元之后,王应麟的文章大多只写甲子或姓名而不写年号,如《著书帖》一样也未见年号。表明了自己忠于故国南宋的深厚情愫,正因其人品高尚,其俊逸高雅的书风更受藏家青睬。 [6]

主要成就

  名录

 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,所有著作,只写甲子不写年号,以示不向元朝称臣。他一生著作甚丰,有《困学纪闻》、《玉海》、《诗考》、《诗地理考》、《汉艺文志考证》、《玉堂类稿》、《深宁集》等六百多卷。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《三字经》,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。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,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“三字歌诀”。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,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“三字歌诀”,当然是非同凡响

  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,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,其中《玉海》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,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。《困学纪闻》是笔记类的著作,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。《汉制考》为历史著作。《通鉴地理通释》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。著有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《三字经》。

  详介

  《玉海》

  此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,200卷。分天文、地理、官制、食货等21门。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“实录”和“国史日历”,有较高的史料价值。卷末还附有《辞学指南》四卷,并有辑者所作《诗考》及《诗地理考》等13种。《四库提要》卷一三五说:“是书分天文、律宪、地理、帝学、圣制、艺文、诏令、礼仪、车服、器用、郊祀、音乐、学校、选举、官制、兵制、、朝贡、宫室、食货、兵捷、祥瑞二十一门,每门各分子目,凡二百四十余类。…….其作此书,即为词科应用而设。故胪列条目,率钜典鸿章。其采录故实,亦皆吉祥善事,与他类书体例迥殊。然所引自经史子集,百家传记,无不赅具。而宋一代之掌故,率本诸实录、国史、日历,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。其贯串奥博,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。”在《玉海》的各个类目当中,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,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,有别于一般的类书。

  《三字经》

  成书年代和作者尚难确定。清代人多认为《三字经》是宋儒王应麟所作,不管《三字经》的作者是谁,都不影响这部书的价值,因为《三字经》有着丰富的内容。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:“其书先举方名事类,次及经史诸子,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。”也就是说《三字经》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。《三字经》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,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。从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到“人不学,不知义”,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,后天教育及时,方法正确,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;从“为人学,方少时”至“首孝悌,次见闻”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、尊敬兄长,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;从“知某数,识某文”到“此十义,人所同”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,有数字、四时、四方、五行、六谷、六畜、七情、八音、九族、十义,方方面面,一应俱全,而且简单明了;从“凡训蒙,须讲究”到“文中子,及老庄”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,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、六经、三易、四诗、三传、五子,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;从“经子通,读诸史”到“通古今,若亲目”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,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;从“口而诵,心而维”至“戒之哉,宜勉力”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、孜孜不倦,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,长大才能有所作为,“上致君,下泽民”。《三字经》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,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。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,端正孩子们的思想,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,即“首孝悌,次见闻”。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,即先识字,然后读经、子两类的典籍。经部子部书读过后,再学习史书,书中说:“经子通,读诸史”。《三字经》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。可以说,《三字经》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,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。 《三字经》用典多,知识性强,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,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
人物生平

 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(1223年8月17日)生於庆元府鄞县,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(1296年7月13日)卒,年七十四。父亲名撝,字谦父,为楼昉的学生,曾官吏部郎中,预修中兴四朝国史。应麟天性聪敏,九岁便通六经,十九岁举进士,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,任官同时勤於读经史。后授衢州西安县主簿,县民误以其年少可欺,输纳赋税时故意延迟,应麟请求郡守,绳之以法,民皆畏服,无人再敢误期。时县内驻守军校正酝酿闹事,县令翁甫仓皇间不知计将安出,应麟前往说之以礼,事乃定。任满后改差监平江府百万东仓,又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,以才为部使者郑霖所礼遇。

  宝祐四年(1256年),举博学鸿词科。理宗方御集英殿亲策进士,命应麟为覆考官,知举官已先将评定名次录呈,帝欲有所升降,拟将第七卷改置於首,应麟读後顿首奏道:“是卷古谊若龟镜,忠肝如铁石,臣敢为得士贺。”遂以第七卷为首选,及至唱名赐第,乃是庐陵文天祥。应麟读其文而能知其人,鉴赏力可谓超人一等,而天祥一生亦不负所知,真千古所未有。

  寻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,迁三省枢密院主管架阁文字,改除国子录,升武学博士,再迁太常寺主簿。时丁大全为相,粉饰太平,讳言边事,应麟不受其笼络,乃向理宗恳切面奏:两淮已有边患,四川也很危急,应当加紧整治边防,不要再为大臣壅弊之言所欺骗。大全甚是不悦,乃促使台谏弹劾应麟,遂遭罢官。不久大全去位,朝廷起应麟通判台州,旋召入为太常博士,累牵著作佐郎。

  景定五年(1264年)冬,度宗即位,擢摄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,又兼崇政殿说书,每因进讲多所开陈。迁著作郎,再迁秘书少监兼侍讲。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,以忤权相贾似道遭免官。久之,起知徽州,抑豪强,省赋税,民心大悦。旋召为秘书监,兼国史馆编修及实录院检讨。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,复直陈边境急急之状,又大为似道所忌,欲更斥逐之,而应麟适以母忧去职。及似道在沿江溃师,宋之国运亦将告终。时恭帝新即位,应麟造朝,为中书舍人,迁礼部侍郎,上疏陈十事,并条画备御十策,皆不见用。寻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,以封驳左丞相留梦炎引用非人,再三上疏皆不报,乃辞官东归。嗣有诏迁翰林学士,亦力辞。宋亡后深自晦匿,不与世人相接,而东南学者皆以为宋三百年文献所寄,莫不翕然宗之。

  入元后,王应麟“深自晦匿,不与世接”。对其隐居生活,有关史籍上的记载惜墨如金,语焉不详,以“后二十年卒”等一笔略过。明儒于是有其入元后是否为元人当过山长(书院院长类职务)之疑。清全祖望在《王先生画像记》中予以严辞驳斥。当今学者认为:“王应麟入元后,甘自晦匿,其生活形迹在当时即不为世人所熟悉。”

  南宋重臣王应麟,他是一位深深怀恋故国的“南仕”。入元后,其文章大多只写甲子不写年号,以“浚仪遗民”署名就是例证。其心理上欲寻觅一处与其生身之地庆元府(今宁波)鄞县有某种联系之处栖身,以寄托其思恋故国的情愫。

  南宋时的庆元县,虽交通闭塞,舟楫不通,但却人文荟萃,宋丞相李纲(邵武人)系庆元县大济进士吴桓之外甥;在王应麟之前的一位宋朝礼部尚书陈嘉猷就是庆元竹口人;还有庆元县大济的许多进士……为此,庆元县曾是许多人神往的地方。

  早在600多年前(朱元璋明洪武年间)庆元县令董大本为纪念这位先贤就在竹口为其建了进士坊。尔后历代诸如“竹溪公馆”祭祀之;在竹口和竹口王氏后裔迁居地的龙泉上源有王应麟的祠;文人墨客怀念王应麟的诗文,原老的阜梁桥上悬有“宋王伯厚先生故里”的匾额等。古老的《庆元县志》记载甚详可凭。竹口王应麟后裔在清咸丰二年第三次修订的族谱(前两次已佚失)中,详细记载了王应麟从鄞县鄮山迁居竹口的事实,其中有画像;有《像赞》载明“晚隐竹溪”;有王应麟的府第图;有王应麟去世后埋葬地点的记载及地形图,且府第图与洋源的地形吻合。

  另在竹口宋陈嘉猷尚书后裔族谱中,也有季之良写的《竹溪怀古》中“王理学、陈神童,翘然杰出宋代中”的诗句。

TOP